5月22日2時4分,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發生7.4級地震,本次是汶川地震之后中國發生的震級最高的一次地震。此次地震震中距黃河鄉駐地7公里、距瑪多縣城38公里,距西寧市 385公里。據青海省應急管理廳消息,青海全省范圍普遍有震感,西寧震感強烈。在臨近的甘肅省,多地也震感明顯。震中10千米范圍內平均海拔約4200米。該區域屬于牧區,居民房屋分布分散,人口密度較低。截至目前,暫未收到人員傷亡報告。
6月1日,青海省“5·22”瑪多地震抗震救災工作領導小組召開會議。青海日報的報道稱,瑪多“5·22”地震震級高、烈度大、余震多、影響范圍廣……“創造了大震級中零死亡、少受傷的奇跡”。
另據瑪多“5·22”地震抗震救災新聞發布會(第八場)透露,截至目前累計收治傷員19人,無人員死亡,333間房屋倒塌,13000多間不同程度損壞。
6月7日電 中新網記者7日從青海省地質調查院獲悉,青海省瑪多縣7.4級地震共調查出活動斷裂6條、地裂縫653條,且地裂縫總體呈北西-南東向展布。
2日當天,中國新聞周刊赴瑪多震中采訪,在對當地居民、救援人員、地震經歷者的采訪中,窺見了瑪多地震大震級和零死亡之間的一些關聯。玉樹地震后的11年里,青海人在默默進行著很多準備——房屋校舍抗震改建;防震演練日常化;救援隊伍快速響應等,這都避免了再次上演悲劇。
魏得令及其所在團隊曾參與2010年的玉樹地震重建工程,在備受震撼之余,他也認識到落實抗震現房改造、房屋抗震達標的重要性。在后來的幾次地震中,他發現,若房屋抗震達標,震后房屋倒塌的現象會大大減少。
中國新聞周刊在實地采訪中發現,瑪多縣的房子雖然大多面臨墻體開裂、變形等不同程度的損毀,但倒塌的房屋并不容易見到。
震后幾日,魏得令主要的工作是對震后房屋進行測評、分析,對于瑪多縣房屋的震后損毀情況,他認為仍然有可以提高的空間。
“房屋確實沒有倒,但是從我們工作的統計來看,損毀還是比較重的。”魏得令透露,瑪多地震沒有房屋倒塌導致的民眾死亡,是因為此前十余年的建設讓瑪多地區的房屋質量有基本的“兜底”,但是從全縣各地現場拍攝的照片分析,此次地震力度非常高,一些承重墻的墻皮被嚴重破壞,但因為防震設計,承重墻被圈梁和構造柱“勾住”,才裂而未倒。
圖/受訪者供圖
在近年來的青海地區房屋改建中,土坯房、磚砌房逐漸被框架結構房屋取代。魏得令分析,從目前的結果來看,大量的墻體開裂是因為墻體消耗了地震的能量,而框架結構的抗震性能也被證實其有效性。
“我們認為裝配式鋼結構在這個地區應該是最實用的、最抗震的。”魏得令透露,此結構未來將在學校、醫院、幼兒園等場所的建設中優先考慮采用,公用類房屋建設屬于重點設防,要求抗震設防等級比一般民房高一級,在計算和構造措施上要求更加到位,“這樣將來再發生地震,我們就不會擔心人口集中場所出現傷亡。”
2010年4月14日,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發生7.1級地震。截至當年5月30日18時,官方核準,那場地震造成2698人遇難。
同樣是青海,兩場相隔11年的強震所造成的傷亡形成鮮明對比。
房屋防震抗震的材料、結構、技術等應用起著關鍵性作用。
來源中國新聞周刊